欢迎来到武汉市节能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解读《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内容整理:武汉节能协会 阅览次数:2419 发布时间:2022-11-29
[返回上一页]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采取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减缓重污染程度。
《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关于“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要求,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应急准备、做好预警和响应、依法信息公开和加强舆论引导以及严格责任追究等5个方面,对全国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
体系建设
比照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是基于当前我国异常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提出的。”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处理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去年一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以及长三角,在不同时段分别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浓度重污染天气,严重影响了群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社会反响甚至不利的国际影响。
《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应急措施,缓解大气重污染危害,短期内实现对公众健康的保护。上述负责人介绍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
“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并不意味着将重污染天气作为突发事件,而只是比照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纳入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更有效的方式应对重污染天气。
针对责任落实与追究,《指导意见》提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监察、组织、环保等部门对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辖区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未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据介绍,环境保护部已下发《关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的通知》,制定了京津冀地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监督检查方案。以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情况为检查重点,派出9个督察组,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对京津冀三省(市)18个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预防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开展至少每月1次的执法检查和督察。
响应过程
快速反应,做好预警和响应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过程包括空气质量预报,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会商,确定预警等级,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应急响应措施,解除预警,最后是应急效果评估。”柴发合介绍说。
重污染天气已经出现时,当地人民政府应急工作领导指挥机构人员应迅速到位,调度、指挥应急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收集、研判相关信息,根据事态发展,针对污染主要原因,增加和强化相关措施;组织对专项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增加空气质量信息和预警信息发布频次,方便公众了解污染现状和采取应急措施。当地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预警信息的内容主要是重污染天气可能出现的时间、地点、范围、预警等级,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主要污染指标以及定性潜势分析等。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柴发合介绍说,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向需要采取响应措施的部门和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发布。
预警信息一经发布,当地人民政府应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当发布蓝色预警时,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倡导公众自觉采取污染减排措施。柴发合说,当发布黄色及以上等级预警时,按照专项实施方案分级落实强制性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停产、限产、限排,燃煤替代,机动车限行,场地扬尘管控,露天烧烤、秸秆焚烧管制等。当发布红色预警时,统筹安排社会资源,为强化强制性减排措施和采取户外活动停办、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措施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影响。
能力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应急方案
据悉,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分三步走:
第一步,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分析污染大气重污染发生时段、频率、持续时间、污染来源和特征污染物,建立本地区的大气污染源清单。
第二步,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分析论证,找准关键环节,提出应急响应措施并对其进行细化。既要采取严格的应急响应措施,又要保证基本民生和经济发展。要找准应急响应措施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联,有的放矢,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第三步,落实好应急预案。各地在出台应急预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开展应急演练等促进应急预案落实。比如,天津市就针对100家重点污染控制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与企业多次交流,制定减排方案;北京针对自身情况,在红色预警期间,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并以实战与模拟推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应急演练。
“在各地发布的应急方案中,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雷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说,要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完善发布机制与条件、尺度、区域之间的配合,才能取得实效。
柴发合表示,另一方面,即使监测预警能力较强的地方,由于受技术和其他因素影响,监测预警的准确率也有待提高。
“因此,加快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平台,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杰说,未来的关键还是要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制度,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率。
信息公开
把社会舆论引到健康理性的轨道
重污染天气与公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其应对工作也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有助于社会公众客观了解污染情况和应对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出行,消除恐慌心理。
根据《指导意见》,信息公开主要包括发布空气质量状况、公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预警信息、公开应急措施等;还包括要求企事业单位采取的措施以及公众需要配合采取的措施。
“尤其是预警信息发布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可能的途径告知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提醒公众减少户外活动等,保障公众权益。”柴发合说。
2013年,环境保护部通过公布全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月报,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2014年开始增加到161个城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公众获取正确信息、了解客观事实大有裨益,对各城市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发挥公众的监督权是十分重要的,政府部门要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地位。”柴发合说,当前“人人拿着麦克风”,如果不及时公开权威信息,非正常渠道、捕风捉影的信息就会快速传播。
加强舆论引导主要包括,组织专家对预警信息、采取的应急措施效果以及公众健康防护知识等进行解读等,全方位、大力度、多视角地宣传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客观、全面报告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通过专家解读、现身说法,把社会舆论引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政府链接--
政府链接
国家能源局
国家统计局
中国政务网
国家节能中信公共服务网
国务院国家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和信息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武汉市科技局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武汉市民政局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武汉市财政局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武汉市机关管理局
--节能协会链接--
省级&自治区节能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
上海节能网
重庆节能网
天津市节能协会
广东省节能协会
湖北省节能协会
浙江节能协会
江苏省能源行业协会
湖南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
甘肃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
福建省节能协会
四川省节能协会
河南省循环经济与节能协会
山东省节能协会
安徽节能网
陕西省节能协会
吉林省建筑节能协会
云南节能网
江西省能源协会
河北省节能协会
辽宁省节能协会
山西省节能协会
黑龙江省节能协会
贵州省节能协会
海南省节能协会
青海省节能协会
内蒙古节能协会
新疆节能减排网
西藏节能协会
广西节能协会
宁夏能源网
市级节能协会
广州市节能协会
成都节能协会
武汉市节能协会
杭州市节能协会
深圳节能协会
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
长沙市建筑节能协会
郑州节能协会
福州市节能公共服务网
济南节能协会
合肥市节能协会
西安市建筑节能协会
沈阳节能协会
昆明市节能协会
南昌市节能协会
石家庄市节能协会
长春市节能协会
太原市节能协会
哈尔滨市节能协会
贵阳市节能协会
兰州市节能协会
海口市节能协会
西宁市节能协会
宁波市节能协会
柳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协会
--相关协会链接--
中国&省级行业协会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能源协会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中国化工环保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中国照明学会|中国照明网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北京信息化协会
北京机电行业协会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北京市政工程行业协会
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上海冷冻空调行业协会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
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上海市江西赣州商会暖通分会
天津市新能源协会
天津市工程咨询协会
天津市金属材料行业协会
天津市混凝土行业协会
天津市建设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管理协会
重庆市照明学会
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重庆市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协会
广东省能源协会
广东省建筑业协会
广东省暖通空调协会
广东省电源行业协会
广东省行业协会联合会
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广东省磁性元器件行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东照明学会
山东模具协会
山东省安装协会
山东暖通空调网
山东省铸造协会
山东省建筑业协会
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
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
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
山东省城镇供排水协会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协会
湖北化学化工学会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湖北省太阳能行业协会
湖北省电力机电行业协会
湖北省空调工程施工行业协会
浙江省照明学会
浙江省机电行业协会
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
浙江省玻璃行业协会
浙江省铸造行业协会
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
浙江省电力工程企业协会
河南省空调冷冻节能协会
河南省暖通空调冷冻节能协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北省建筑业协会
河北省暖通行业协会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
河北省建设机械协会
安徽省照明学会
安徽省建筑业协会
安徽省暖通空调协会
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
吉林省照明学会
吉林省建设监理协会
内蒙古建筑节能协会
内蒙古水利行业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建筑业协会
海南省塑料行业协会
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
海南省节能减排协会
海南省暖通空调行业协会
湖南省建筑业协会
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
湖南省水利工程协会
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
湖南省电力工程企业协会
湖南省家具行业协会
湖南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
湖南省绿色建筑与钢结构行业协会
四川省燃气协会
四川省照明电气协会
四川省电力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山西电力行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
山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贵州省建筑业协会
贵州省钢结构协会
贵州省水利工程协会
贵州省公共机构节能网
贵州省耐火材料行业协会
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
成都涂料行业协会
成都市建筑业协会
成都市钣金行业协会
成都市市政工程协会
成都市工程造价协会
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
陕西省水利工程协会
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
陕西省建筑节能协会
陕西省城市燃气热力协会
陕西省暖通空调与制冷行业协会
江苏省照明学会
江苏省轻工协会
江苏建筑业协会
江苏省能源行业协会
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
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
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
江苏省市政工程协会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
地市级行业协会
深圳市照明学会
深圳绿色建筑协会
深圳市水泥及制品协会
深圳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深圳市高分子行业协会
深圳市环卫清洁行业协会
深圳市暖通空调行业协会
深圳市暖通净化行业协会
杭州清洁行业协会
南京建筑业协会
南京机械工程协会
南京电气行业协会
南京风电装备行业协会
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
南京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南京市装饰材料商贸协会
南京市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协会
武汉门窗协会
武汉建筑业协会
武汉建筑装饰协会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市建设安全协会
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
杭州市建筑业协会
杭州工业设计协会
长沙市化工协会网
长沙市建筑业协会
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
长沙市渣土行业协会
长沙市建筑节能协会
长沙市门窗行业协会
长沙市水电工程师协会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
宁波市建筑业协会
宁波市铸造行业协会
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宁波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宁波水产行业协会
宁波市电工电气行业协会
宁波市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
合肥市建筑工程协会
合肥市质量和技术创新协会
郑州市建筑业协会
郑州市土木工程协会
郑州市空气净化协会
福州市建筑装饰协会
福州市建筑业协会
南昌市建筑业协会
南昌市建筑业协会
南昌市装饰行业协会
乐清市电源协会
乐清市变压器行业协会
西安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济南市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协会
济南市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协会
沈阳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沈阳市建筑业协会
宁夏化工行业协会
--相关行业链接--
节能低碳类
华商低碳
长飞光纤
能源行业门户网
碳排放交易网
中国照明网
中国节能网
石油和化工节能网
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中华循环经济网
中国暖通空调网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国家节能中心公共服务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节能环保类
中国节能产业网
唯科网环保
国际节能环保网
环保在线
365节能环保采购网
广东大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节能网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环评爱好者
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
新能源类
能源网
能源世界
新能源网
国家能源网
国际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索比光伏王
光伏英才网
集邦新能源网
太阳能光伏网
光伏产业观察网
欧乐光储充资讯网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107号怡东大厦17楼1701 电话:027-82822922,82296088,82893188 邮编:430015
Copyright © 2010-2024 武汉市节能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1701702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