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又被称作“工业裁缝”,八级焊工可以说是“顶级工匠”,他们能观察到电弧产生到熔池凝固的过程,再形成合格接头、焊缝,这种“火候”一般人学不来。
但现在,华工科技“基于工业大模型的智能焊缝引导与识别检测系统”,通过大模型训练,让智能焊接也能“速成”——人工智能可在毫秒间生成精确路径,视觉引导机械臂进行高精度焊接,在建筑、造船、装备制造、汽车等多个下游行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华工科技“基于工业大模型的智能焊缝引导与识别检测系统”,正在应用于焊缝跟踪场景。 (企业供图)
近日,我市首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发布。包括华工科技的这一系统在内,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领域融合应用的19个案例被甄选出,代表目前我市“人工智能+制造”领域兼具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的最新应用。
人工智能贯穿生产全过程
智能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四成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AI机器视觉智能质检应用”场景。 (企业供图)
透过此次发布的19个案例,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制造、食品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钢铁制造、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赛道。同时,在武汉一些智能工厂里,人工智能已实现贯穿生产全过程。
它能组织生产。光纤水听器是海洋高端装备,能从看似宁静的信号中提取特殊声响,可用于渔业、地震预测及洋流等信息的收集。以往,在武汉普惠海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种精密件依赖人工操作,通过显微镜,富有经验的工人巧手将传感光纤排布固定在弹性体上,但生产线整体效率相对偏低。通过智能改造,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精准控制这一过程,一举提高生产效率超四成。
它肩挑质检的活。在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制造企业中,门槛不在生产组装,而在质量稳定性,质检就是关键关卡。在服务器制造“国家队”长江计算,人工智能24小时“不下班”,能实现对服务器功能的批量化100%全检。在烽火通信工厂,面对动辄上千种的物料,人工智能也能“火眼金睛”。
人工智能还出现在故障排查现场。在光纤预制棒拉丝过程中,光纤异常塔断是业界共性难题,貌似不“可控”,实则有迹可循。在长飞光纤的工厂,人工智能就能对这些“迹”进行量化建模,经检测,预测模型准确率能达到80%到95%左右。
人工智能逐步具备专家能力
不可捉摸的啤酒“口感”越练越准
武汉长江计算科技有限公司“AI机器视觉工业智能质检系统”场景。 (企业供图)
“智能化绝不等同于自动化,行业迭代也绝不等同于机器替代,人工智能要逐步具备专家的能力,并通过复制和放大这种能力,实现复杂流程的智能化。”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用数字智能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质生产力,在甄选案例时,该局相关部门尤其关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传统产业。
比如说,在酿酒这个传统行当里,糖化过滤是啤酒酿造工艺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风味有较大影响。业界发现,大批次生产啤酒需要用到的可编程控制系统,仍不“好使”,需要富有经验的工艺工程师“纠偏”控制。而在百威武汉啤酒的智能工厂里,人工智能可助力解决这一阶段的控制痛点,把不可捉摸的“口感”越练越准,提质降本。
在药物研发领域,药物化学家首先要找到一个对靶标有作用的化合物,工作多通过人工方式完成,可能1个月只能合成三四个分子。而武汉智化“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合成实验室”能将人工智能与化学大数据深度融合,降低试错成本,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城市,在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中,武汉涵盖其中的38个工业大类,同时,武汉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武汉有条件有担当要先行先试。
记者注意到,甄选的首批19个案例中,不少正在行业推广。如武汉华星光电的自动缺陷检测技术,在武汉工厂最早试水后,已跨界复制到其他行业。再比如,AI过滤槽技术在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武汉百威工厂应用后,在该集团国内26家工厂里进行复制。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武汉还将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场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为“制”以“智”提“质”。
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