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也是人大代表,做企业服务近20年,我熟悉情况,任何事随时找我!”6月13日中午,武汉市蔡甸区,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忙碌而有序。被园区企业誉为暖心“娘家人”的黄黎,正和团队一起讨论企业定制研发生产空间工程的最新进展。
作为有着十多年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她带领团队全力打造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积极组建“帮帮团”深入一线,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让党旗在园区建设一线高高飘扬;作为人大代表,她细心收集园区企业迫切需求,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她是有着20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市人大代表,中电光谷联合集团助理总裁、武汉数字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黎。
黄黎(左二)在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讨论工程最新进展。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企业负责人感慨:“困难的事都可以放心交给他们,省不少心!”
走进黄黎的办公室,一幅1.5米见方的“招商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科技产业招商、关键技术突破、智能网联等图谱依次排开,纸上密密麻麻的红框和蓝杠,标注着园区的各项工作重点和最新进度。
每天,她都要拿出一本三指厚的打印材料细心研读。这是她平日留心搜集的产业研究报告和企业榜单,就是为了确保随时能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帮助。她说:“每天都要‘琢磨’几回,心里才踏实。”
黄黎作为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了一支助企“帮帮团”。支部党员在工作间隙深入园区一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难点、热点问题。
“入驻产业园不久,随着业务飞速增长,与我们生产相关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面临研发生产空间‘电力增容’的问题。把问题反馈给上门服务的园区工作人员后,没想到一周内就顺利解决了。”深圳飞速科技负责人回忆,黄黎带着团队为企业解难题的效率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家光通信和ICT网络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黄黎及团队的帮助下,顺利在武汉落地生根,感受到了不少暖心增值服务。例如,10个月内完成300多间人才公寓的建设,配备24小时数字化管理系统,员工直接拎包入住;完全按企业需求定制厂房空间,满足各种细节要求;节假日举办联谊活动,引入年轻人最喜欢的咖啡品牌、24小时便利店,让来自深圳的青年第一时间感受武汉这座城市的温暖。
大到项目立项及审批、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数字产线诊断咨询,小到政策及手续申报、人才招聘、员工用餐和各种沙龙活动,黄黎带领支部党员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展现高效行动力,一旦了解到园区内企业的需求,便迅速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对接相关部门,确保企业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解决。
“企业只用专注于自身业务,业务之外的事都可以放心交给他们,省不少心!”该负责人感慨,这也让公司坚定了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党建会议室,武汉数字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黎,为园区内各公司入党积极分子代表讲党课。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企业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支持,还有贴心服务和专业指导”
哪个企业需要项目咨询,哪个企业需要协调证照办理,哪个企业需要融资……平日里,黄黎会随身携带一本“企情日记”,上面记满了企业的“急难愁盼”。特别是企业提出的诉求,她都会用红色笔迹专门标注出来,解决一个,划掉一个。
2022年5月,在黄黎的领先推动下,武汉市产业园区协会成立,全市产业园区从“单打独斗”走向“攥指成拳”。该协会现已吸纳50多家会员,涵盖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作为市产业园区协会会长、武汉数字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我深知在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支持,还有贴心的服务和专业的指导。”在黄黎看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准确抓住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十分重要。
一次上门走访中,一家外资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企业的负责人眉头紧锁,表达了对高端研发人才匮乏的忧虑。黄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亲自带领团队与高校对接,策划周末校园招聘活动,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招揽到不少优秀人才。
在党建的推动下,支部还与园区周边村镇的妇联组织、基层党组织深度交流,与企业共同合作,为村镇的妇女、村民提供了许多合适的工作机会。
黄黎还是一名市人大代表,在蔡甸区人大的指导下,她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和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建立了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人大代表联络站。
在这里,她及时收集企业及员工各类诉求,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馈企业意见。多次走访调研后,黄黎与其他人大代表联合提出了《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加速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建设的建议》《关于提升常福地区综合配套水平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今,在园区,便利店、咖啡厅、书吧、智慧停车、自助银行等陆续配套到位。
“我天天与企业打交道,了解他们的诉求,知道他们不同发展阶段最需要什么。”在黄黎看来,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市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不仅是光荣和责任,更是每天乐此不疲服务企业的原动力。
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