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碳汇类技术
35 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
一、技术名称: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
二、技术类别:储碳技术
三、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农业 湿地退化治理
四、该技术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情况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 的减缓大气 CO2 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碳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减排潜力 对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履约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提高湿地生态 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是一项修复退化湿地、强 化植被和土壤储碳能力的综合性湿地治理技术。该技术通过水分调控 和营养调控,改善湿地生境,促进湿地植物生长,提升湿地植被固碳和 土壤储碳能力,为湿地固碳减排、发展碳汇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良 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技术已在黑龙江省挠力河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省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推广应用 10 万亩,效果良好。
五、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以东北地区典型退化湿地为对象,通过水分和营养调控,改善湿地生境,增加湿地植被固碳量和土壤储碳量。该技术对促进湿地修复,提升湿地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气 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2.关键技术
(1)植被固碳水分调控技术
在每年 5 月中旬,通过引用地表水 或 农 田 退水方式控制湿地地表水位在 10cm 左右,最高水位不超过20cm。此水位条件下,湿地植被固碳量及碳净增量最大,植被固碳能 力最强。
(2)土壤储碳营养调控技术
将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按 N40kg/hm2、P30kg/hm2、K25kg/hm2 进行综合配比,在植物返青期一次 性施入退化湿地,改善退化湿地生境,促进湿地植物生长。此营养条件 下,湿地土壤碳储量最大,湿地碳净增量较高。
3.工艺流程
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工艺流程见图 1。
图 1 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工艺流程图
六、主要技术指标
1.植被固碳量提高 10%;
2.土壤碳储量提高 40%;
3.湿地碳净增量提高 30%。
七、技术鉴定及获奖情况
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项。2016 年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 奖(发明类)二等奖。该技术成果在黑龙江省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累计推广应用 10 万亩,生态效益显 著。
八、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典型用户: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垦区环境保护局
典型案例 1
案例名称: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治理工程 建设规模: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00hm2 湿地。
建设条件:邻近地表水源或二级以上排干。主要建设内容:退化湿地补水 10cm, 施肥量按 N40kg/hm2、P30kg/hm2、K25kg/hm2 施入。主要设备:6 寸抽 水泵 6 台套,轻质柴油 3500L,水带 400m。项目总投资 38 万元,建 设期为 6 个月。年碳减排量约 3 万 tCO2,碳减排成本为 5~15 元/tCO2。
典型案例 2
案例名称: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工程
建设规模: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600hm2 湿地。建设条件:邻近地表水源或二级以上排干。主要建设内容:退化湿地补水 10cm。 主要设备:6 寸抽水泵 13 台套,轻质柴油 7600L,水带1100m。项目 总投资20 万元,建设期为 6 个月。年碳减排量约 5 万 tCO2,碳减排成 本为 5~15 元/tCO2。
九、推广前景和减排潜力
我国北方地区天然湿地有近二分之一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随着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工作的推进,该技术推广潜力将逐步释放。
预计未来 5 年,该技术可推广应用 15 万公顷,预期推广比例达到 3%, 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可形成的年碳减排能力约为 300 万 tCO2。
由武汉节能协会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