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历史背景
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与温室气体对地球的破坏息息相关。
巴黎气候大会2015年12月通过《巴黎协定》。《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长期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幅度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该协定奠定了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基础,即明确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根据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5℃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要实现《巴黎协定》下的2℃目标,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25%,在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实现1.5℃目标,则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45%,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同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20》,要实现2℃和1.5℃的温控目标,则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各国的自主贡献再多减少150亿吨和320亿吨,整体减排力度须在现有《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有更大决心的提升,因此各国要在2021年气候大会上给出更进一步的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领导人讲话的方式宣布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方式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未来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