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坚持绿色低碳导向,促进减污降碳协同
绿色低碳是方向、是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例如,将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利用—污泥生产沼气等资源化利用有机集成起来,将垃圾处理—餐厨垃圾资源化—河道清淤—生物质发电产业集聚起来,发展形成环保—能源产业集群。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携手合作、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二、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要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链耦合一体化改造,推进污染集中治理,规范行业运行管理。构建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及信息平台,建设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区域、行业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带动绿色低碳制造技术成套能力和产业化推广。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模式,强化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绿色制造人才培养和产业联盟建设。强化对绿色制造体系的监管,对已获得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的园区、企业、产品、供应链等,应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将碳排放水平作为核心要素纳入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中,依托绿色制造打造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三、加快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力,推动生产和运营清洁化、轻量化、去毒物、低碳化,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增长引擎和动能。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的示范。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要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按照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以新理念推动产城融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产业集约空间,靠近原料、市场和企业,可以降低中间品运输成本或交易成本。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中长期导向,把新增产能布局与淘汰落后产能紧密结合,抑制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把构建高效、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集约。产城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建立健全促进工业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
完善工业重点行业碳核算和标准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加强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的碳排放标准,加紧制定重点用能企业碳排放评价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降低碳排放。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建立重点用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定期报告制度,构建工业产品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发挥碳定价机制的市场信号和激励作用。探索并建立碳排放自愿协议制度,在超市、商场等公共机构开展减碳自愿协议试点;支持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以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六、加强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双碳”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积极拓展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合作渠道,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和人才引进机制,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增强工业碳达峰、碳中和能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